正,理解为止[8],人自身的生命活动绵延不止,其展开过程中,心忘就是就是舍而不耘。
④那么元、天、人究竟处于何种关系呢?从上面论述可以知道,元是一切宇宙万物的本原,天、人等皆是其产物。⑥宇宙间一切事物皆由元生出,天、地也不例外,因此他说:是故《春秋》之道,以元之深正天之端,以天之端正王之政,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,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。
董仲舒对于人体之气论述最详细的莫过于性情之气了。因此,在董仲舒思想中,除了四时外,五行也是从属于阴阳的。在董仲舒思想中,元气是与元联系在一起的。……土者,五行之主也。夫中和之不可不反如此。
徐复观说:在仲舒心目中元年的元,实际是视为元气之元。黄帝之时,天先见大螾大蝼。(61) 仁人所以长寿在于外无贪念而内心清净,内心和平而不失中正,这是效法天地中和之道的结果,这样就能气多而长寿。
元气产生以后,形成阴阳之气、五行之气、地气等不同的气。血气和神气则指人体内的气。故人虽生天气及奉天气者,不得与天元本、天元命而共违其所为也。⑦《春秋繁露义证》,第155页。
⑨徐复观:《两汉思想史》第2卷,第219页。(18)《春秋繁露义证》,第217页。
做事如果不能顺承万物之所从来的元,那么就不能成功。欲气内畜,虽欲隐之,阳欲必见。但阴阳五行家已将五行视为天的内容,如《吕氏春秋·有始览·应同》说:凡帝王者之将兴也,天必先见祥乎下民。(57)《春秋繁露义证》,第452~453页。
春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(61)《春秋繁露义证》,第258页。天施加给人的气并非皆是中和之气,但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养气工夫,最终达到与天道一致的中和状态。阴由东方来西,阳由西方来东,至于中冬之月,相遇北方,合而为一,谓之曰至。
(21)《春秋繁露义证》,第342~344页。无为致太平,若神气自通于渊也。
董仲舒应该是在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分为四时,序为五节思想的启发下,把阴阳五行家的五行之气纳入到宇宙生成过程中,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阴阳、四时、五行的宇宙图式。气在董仲舒那里有着不同的层次,最先生出的气称作元气,然后是天气、地气、人气等。
人之情性,有由天者矣。所谓两和以成二中,是指北方之中与东方之和相结合才能生长万物,南方之中与西方之和相结合方能成就万物。是以天下之道者,皆言内心其本也。六气曰: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也。刘师培则认为不当系衍文,或又之讹。又说:故《春秋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,以天之端正王之政,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,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。
在公孙尼子看来,要改变这些不中和的状态,必须通过反(返)中的修养方法。心之所之谓意,意劳者神扰,神扰者气少,气少者难久矣。
是北方之中用合阴,而物始动于下。(29)《礼记·礼运》说:夫礼必本于大一,分而为天地,转而为阴阳,变而为四时。
(27)这认为六气乃天所有,五行则为地所有。⑧从上面对董仲舒元的分析来看,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。
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。(38)而且在董仲舒那里广义的天是包含地的,因此地的一切也属于天。因此,这里的天地之气,合而为一应该理解为构成天、地的气在本原上是合一的,他们都是由元生出来的。人虽然生于天气、遵奉天气,但不能直接与天之元相联系,而与天共同违背元的作为。
(52)人之所以有善恶两种性,在于其禀受了天的阴阳二气。春主生,夏主长,季夏主养,秋主收,冬主藏。
(20) 这似乎说天气和地气合一,然后生成阴阳、五行等,似乎是一种天、地二元论的思想。因此,董仲舒说的以元之深正天之端就变成了以元之气正天之端。
(42)天气、地气等皆属于自然界的气,人气则属于人体内的气。古之道士有言曰:将欲无陵,固守一德。
其实非独阴阳也,然而阴阳因之以起,助其所主。这也把喜怒哀悲等情感看作性。其动于下者,不得东方之和不能生,中春是也。(41)这说明董仲舒虽然把五行纳入阴阳中,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,二者并没有完全融合。
公孙尼子,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认为乃七十子之弟子,《隋书·经籍志》则认为似孔子弟子。道始于虚霩,虚霩生宇宙,宇宙生气。
(45)这里虽然用气来比喻国君的政治治理,但可以看出董仲舒对于气的看法。(47)黎翔凤:《管子校注》,中华书局2004年版,第385~386页。
无论如何运行,阴阳二气始终处于相反的位置。得天地泰者,其寿引而长。